房贷利率要降了?央行年内首次“降息” MLF、LPR调降预期再起 天天速讯
儒学的另一片苦心,朱熹是设计好渐进式发展,王阳明是设计好应急管理,但是到王阳明的后学,发明本心就变成了解构秩序——既然吾心即是宇宙,宇宙即是吾心,万物皆备于我,那么读书人就不必为了进入这套秩序、获得功名利禄而潜心去读圣贤书。
儒家并没有局限于孝悌,孔子又将亲情之爱推广开来,提出泛爱众,即爱一切人,要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(《论语?雍也》)。今吾贫无盖,于其封也与之席,无使其首陷于土也。
他引《圣经·马太福音》(Matt.)10:35-37耶稣基督对他的门徒说:我来是要引起不和:叫儿子与父亲不和,女儿与母亲不和,媳妇与婆婆不和。他把这种源于上帝又归本于上帝的爱看成是绝对原则与普遍正义,以这种普遍主义的爱来解读儒家的血缘亲情之爱,就把儒家的血缘亲情之爱与基督教的普遍之爱对立了起来:谁对亲人的感情深于对耶稣的感情,也就意味着,他让亲情牺牲了普遍之爱,让亲人凌驾于绝对原则-普遍正义之上。因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,儒家之仁爱寓于亲情之爱之中,以亲情之爱为本源,最终上升到普遍人类之爱。此后,程朱理学、阳明心学对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之说加以进一步详化深化,二程说: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,此言最善名状。正如耶稣以普遍之爱克服种族、血缘与地域的局限一样,孔子也是以普遍的仁爱突破人类沉迷了千年之久的血缘亲情、等级关系、种族区隔与神话传说,为人间的正当关系确立了全新的基础。
阐述了天地万物为一体,以及人对天地万物的责任。概括起来,可以说儒家的仁爱是以血缘亲情之爱(孝悌)为基础推衍的泛爱众(普遍之爱)。实行善政是为君的德行,而善政就在于养育百姓。
天以阴阳成岁,人以刑德成治。杖刑多,任德少者,五霸也。与德治相反,中国历史上也周期性地出现暴政,如文武之治是德政,桀纣之治则是暴政。天地定位后,人居中而立,与天地浑然,融为一体。
即以天、地分别代表两种性质、两种功能、两种品德,即主动地、能动地及刚健不屈地努力向上,行动不止和能在必要的时候顺随形势,象大地一样,以宽广的胸怀包容许多物类。第四,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《治要•汉书》引他说:天道之大者在阴阳,阳为德,阴为刑,刑主杀而德主生。冉有曰:既庶矣,又何加焉?曰:富之。季康子是一个当权的人,所以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只要你领导人自己做得正,下面的风气就自然正了,这是就为政偏重于领导而言的。中国的未来就在我们的手上。
孔子曰:‘古者,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,以德法为衔勒,以百官为辔,以刑罚为策,以万民为马,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。荀子从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(《荀子·性恶》)的性恶论观点出发,认为善得益于后天之教化,不教,无以理民性。概况地说,政治应以道德教化为主,政令刑罚为辅。慢者,轻慢也,故必须纠之以猛。
他撇开了政治,转而向社会去为儒学开拓新的空间,因此替当时许多儒家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既新鲜又安全的思想出路。这里推论了除奸、治官、性命之间的逻辑关系,强调这些因素对于治道的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当代中国的治道是有法有术而无善治之道,没有传统的道统对政统的统摄,即价值制约与思想指导。………中国所以常制四夷者,礼义之教行也。
《治要·文子》上说:治之本,仁义也。不对民众进行教化就以他们表现不好而加以刑杀,这等于是虐杀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二曰:原天命,治心术,理好恶,适情性,而治道毕矣。《礼记·学记》:古之王者,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《汉书·文帝纪》:古之治天下,朝有进善之旌,诽谤之木,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。《治要•汉书·贾谊传》强调治理国家要道之以德教,道之以德教者,德教洽而民气乐。
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服。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。
因善教义,故义成而教行。这是孔子对德薄、智小、力小者的忠告。
欲天下之治,而恶其乱,当兼相爱、交相利,此圣王之法,天下之治道也,不可不务也。《治要•尚书》说:皇天无亲,为德是辅。
是故阳常居大夏,而以生育养长为事。在孔子看来,礼乐是治国的基本方式之一。明清儒学开始从政治取向转为社会取向。人参与天地之中,仿效天地,建立了一套类通天地的人间秩序。
《治要•论语•颜渊》又云:子欲善,而民善矣。这也就是说,古代治道主要包含了礼、乐、刑、政四个方面。
政治上宽猛相济指的就是政治措施要宽和严互相补充,刚和柔相反相成。阴常居大冬,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。
道理很简单,只有获得人民的拥护,国家政权才会具有稳固的根基。《治要•论语••为政》:子曰:‘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
孔子不反对刑罚,但他反对不教而杀,并将其列为四恶之首。仁者爱人,义者循理,然则又何以兵为?凡所为有兵者,为争夺也。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,非争夺也。《治要•论语·为政》指出: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
天道的特点是阳为德,阴为刑,刑主杀而德主生,王者承天意以从事,任德不任刑,因此君主遵循天道治国就应该推行德治,不得已再使用刑罚。故曰爱人利人者,天必福之。
是说君王之所以称作天子,是因为他发布政令,是效法天道而行。曰:既富矣,又何加焉。
《治要•典语》:王所以称天子者,以其号令政治,法天而行故也。地道为柔与刚,是就地之质而言的。